“疫后复苏脆弱。”
(相关资料图)
这是九龙仓集团(00004.HK)在半年报率先给出的概括。8月9日,这家香港老牌房企在半年业绩摘要中指出,销售额萎缩、平均售价下跌;市场对写字楼和整幢销售的兴趣尤其疲弱,进一步为销情缓慢的存货作拨备。
整体来看,公司收入减少1%至81.3亿元(港币,下同),营业盈利减少10%至31.39亿元。
香港物业方面,九龙仓集团形容为“普遍淡静的市场对集团的影响有限”,并指出“在超级豪宅市场,销售周期一贯漫长”。按应占份额计算,期内确认入账的发展物业收入减少48%至3.11亿元,营业盈利减少77%至9400万元。
报告期内,香港已签约销售额增加17%至3.43亿元;尚未确认入账销售额为7.87亿元。财报显示,未来公司在香港发展物业需要承担111.54亿元,其中80.49亿元尚未承担。
早前李嘉诚家族旗下的长实集团(01113.HK)也发布了中报,上半年长实集团已确认的物业销售收入为82.46亿元,同比减少59.6%;收益为35.3亿元,同比减少56.2%。
长实集团近期更受关注的,是其8月3日以低价推出位于九龙工业区的一处新盘,打折之后的平均呎价为14997港元(约合14.868万元/平米),比近两年附近地区的新盘均价低17%,也是过去7年以来香港市区(港岛及九龙)均价最低的新盘。
两所老牌港企的表现,都昭示着疫后香港经济复苏的速度不如预期。恢复通关后,多个行业并未出现预想中的爆发力,生意水平尚未恢复至疫情前。
楼市交投也在一季度短暂反弹后明显放缓。中原地产数据显示,今年7月香港楼宇成交4426宗,金额329.67亿元,宗数创2022年12月后的7个月新低,金额创2023年1月后的6个月新低;买卖登记量已连跌4个月,由8000宗以上回落至5000宗以下。
1-6月,香港楼宇成交宗数为34822宗,金额为2931.56亿元。对比2022年同期,同比增长了1994宗,金额却减少了41.37亿元。纵观前7个月的香港楼市,甚至逊于2020年疫情期间,仅略优于去年同期楼市冰封时。
量增价跌,一方面是高价位豪宅在整体交易的占比有所减低,另一方面则是加息环境下减价潮持续,继长实旗下油塘新盘亲海駅II低价推售后,丽新发展等新盘也加入促销。
国泰君安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周浩向界面大湾区分析道,目前香港楼市整体处在价格的低谷期,整体成交也相对疲软,只是从底部有一定程度的回升,量增价跌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8月9日,中原经纪人指数CSI(住宅售价)最新报36.47点,按周下跌2.61点,相较今年3月66.26点的高位下跌超四成。CSI已连续7周低于45点好淡分界下限,预示楼价继续下调。反映二手楼市的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最新报164.72点,按月下滑0.58%,在今年4月达到高位168.40点开始反复回落,近16周累跌2.19%。
“成交比较低迷反映了两个状态,第一个是对整体经济预期还不是很乐观;第二个,对利率和货币政策的预期也不是很稳定。”周浩表示,总体来说按揭的成本是明显增加的,利率走高也意味着买家不太愿意做太多投资性的购房,入市的谨慎态度在提高。
7月27日,美国联储局宣布加息25个基点,为这轮加息周期的第11次加息,累计加息幅度已达525个基点。香港金管局也跟随将基本利率上调25个基点。美联储暂未明确表示此轮加息的完结时间表,为楼市带来一些不明朗因素。
一如九龙仓集团对今年市况的评价:“地缘政治局势紧张、通胀居高不下及货币不稳定等问题反复出现,窒碍全球经济复苏,并可能对集团业务造成溢出效应。2023年又是充满挑战的一年。”
受息口高企及新盘低价推售影响,美联物业将今年全年楼价升幅由年初预测的上升10%至15%,降至上升5%,意味着今年楼价高位已于上半年出现。
在此背景下,今年7月,香港提高部分自住物业的按揭比例。这是香港自2009年后首次放宽贷款比,旨在为便利按揭者、低息环境改变及为未来调控留出空间。
“新楼想提高周转率的话,降价是难以避免的。至于楼市是不是长期下跌,根本上还是要看整体的供需状态。但从另一点来看,香港房租目前在上升,跟2月相比大概上升了10%的水平。租金坚挺的话,楼价不会有太多的下滑幅度。”周浩认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