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各界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的关切与日俱增。6月29日,第七届中欧供应链创新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与会专家就产业链供应链趋势等话题进行探讨。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中欧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横店集团管理学教席教授汪泓在致辞演讲中表示,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区域中心之一,在供应链规模、供应链配套、海外对中国供应链依赖度、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国际物流、数字化新基建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汪泓指出,虽然当前外部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上升对我们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带来了巨大挑战,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也为我们开辟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新赛道,为“补链、延链和强链”提供了新的机遇。她强调,培育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新优势,既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增强对国际循环吸引力和推动力的关键举措。
论坛上,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正式启动。作为中欧新成立的智库,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旨在构建以供应链创新为抓手的产学研合作大平台,整合内外部资源(需求与供应),实现多维度产出,助力国家、区域和学院发展。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深圳校区)、京东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教席教授、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先德在论坛现场公布了研究院的三大研究方向——“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供应链的绿色低碳转型”和“中国品牌/供应链的出海”,以及重点的研究项目和社会活动。
赵先德表示,“研究院将向广大专家学者,以及广大校友和企业家开放合作,通过合作研究、案例开发、行业/产学交流活动、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方式来探索多赢、共创未来。”他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将依托中欧教授和校友企业的优质资源,研究和推广供应链的新模式、新做法,助力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的提升。
“(聚焦于制造)的工业互联网固然重要,但产业互联网能够整合不同公司、不同环节的资源和能力,组成端到端的、能够快速响应需求同时灵活组织供应的数字化供应链,这对中国当下的很多产业可能更有意义,未来的市场空间也更大。”赵先德说。
震坤行董事长兼CEO陈龙认为,智能制造生态的发展需要培养产业链“链主型”企业,根据不同的产业链特征,会有资源型、品牌型或渠道型的“链主”企业出现。“链主”或者说平台型企业,需要定义产业链的价值分配,准确依据不同角色创造的价值来合理分配价值,也需要对规则和合理性有明确把握。而作为“非链主”企业,则需要将自身核心竞争力打造成数字化服务,通过这类更高效的服务来获得自身收益,同时成为整个智能制造生态的一部分。
展望全球供应链的重构趋势,陈龙呼吁“链主”企业带领合作伙伴,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实现从“中国制造销往全球”到“全球制造服务全球”。
浩方集团高级副总裁张莉认为中国外贸加工制造业当前面临“庞大的供应链资源及生产研发能力被严重压制和闲置”的局面,而破局方式之一是建立DTC(直达海外消费者)的商业模式,一方面基于对终端消费者数据的分析来洞察需求,驱动新品研发生产,另一方面通过流量和营销侧的运营来提高转化。在张莉看来,这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赢”的根因所在——从成本红利跃迁至品牌红利,通过创新且有竞争力的新一代产品来赢得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