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基金 > 正文

【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发力低碳化学新材料 卫星化学瞄准全球化工50强_全球今亮点

从美国尼德兰港口出发,穿越墨西哥湾海域和巴拿马运河,驶入太平洋,最后靠泊在大洋彼岸的连云港禾兴石化码头,14艘巨型VLEC(乙烷乙烯运输船)就往返奔赴于这条航线上。

这是全球最大的乙烷船队,也是卫星化学(002648)牵头打通的乙烷全球供应链。全球供应链的价值,最终指向卫星化学在连云港的全国最大烯烃综合利用项目。2022年8月,连云港石化项目全面建成投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条令卫星人自豪的“海上气体丝绸之路”,也为公司迈向轻烃一体化发展,打造低碳化学新材料科技公司,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源:企业供图)

近日,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卫星化学,证券时报社常务副总编辑周一对话公司董事长杨卫东,探寻公司把握化工产业低碳转型机遇、应对行业周期波动、高质量发展新材料业务的成长轨迹。

立足轻烃一体化发展

走进卫星化学展厅,在集团荣誉墙的正前方,摆放着一台锈迹斑斑的反应釜。这台300L的反应釜,见证了企业迄今30余年的创业发展史。借助这台不太起眼的设备,上世纪90年代初,杨卫东在一间租用的仓库中开启了创业之路。

彼时,长三角地区纺织业蓬勃兴起,嘉兴也是纺织重镇之一,卫星化学把握住区位优势,从下游纺织乳液开始,一步步向上游发展。

(图源:企业供图)

杨卫东说,2005年,卫星高分子乳液单月销量已突破万吨,成为国内最大供应商,自身对丙烯酸酯需求大增。加之国内丙烯酸及酯供不应求,考虑到原料保障问题,公司决定在嘉兴基地实施产业向上游延伸,仅8个月时间,就建成年产4万吨丙烯酸及4.5万吨丙烯酸酯的装置。

2011年,卫星化学登陆深交所,成为国内首家具备丙烯酸全产业链(C3)的上市公司,迈出了公司发展的关键一步。

“我认为一家企业的发展还是要放到资本市场上检验,上市后第二年我们马上开始跑项目,建设了国内首套引进美国UOP技术的丙烷脱氢(PDH)装置,打造国内年产32万吨丙烯酸及30万吨丙烯酸酯。”杨卫东说。

2014年,国际原油价格断崖式下跌,造成了卫星化学丙烷库存与产品库存的双重减值,2015年,全球大宗原料市场全面萎缩,卫星化学也遇到了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经历了创业以来的首次亏损。

杨卫东对行业周期有自己的观察。“没有倒掉的行业,只有倒掉的企业,这个行业大家都在跑,企业三年不发展就等同于倒退。”在他看来,行业周期波动是挡不住的,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改变自我,“如果老说这是市场的问题,谁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在行业低谷期,杨卫东开始重新审视公司发展路线,不惜花重金聘请波士顿来做咨询,借力顶级战略咨询公司的国际视野和行业数据,打开新天地。公司此后也坚定了“产业链一体化”、“规模化”、“科技化”的高质量发展方向。

2017年,杨卫东带领卫星化学跨出了C3赛道,在国家级七大化工产业基地之一的连云港徐圩新区,建设国内首个乙烷裂解制乙烯项目,事业版图扩大至C2(乙烯衍生物)产业链。由此,卫星化学正式开启了“立足轻烃一体化,打造低碳化学新材料科技公司”的发展战略。

(图源:企业供图)

2021年,卫星化学将使用了多年的名称“浙江卫星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卫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变更为“卫星化学”。新的名称更符合公司业务实质,也与公司发展战略相匹配。

随着产业链逐步丰富,卫星化学的产品结构和规模同步调整,围绕C2和C3双产业链,现已构建了功能化学品、高分子新材料、新能源材料三大业务板块。

新材料产品加速布局

点开卫星化学的官网,就能看到“化工让生活更美好”的标语,杨卫东也把这句话确立为公司的初心使命。在公司园区与展厅,也总能在醒目位置看到“与世界分享化学之美”的表达。

对普通大众来讲,化学行业可能意味着复杂的分子式,晦涩的外文术语。而对扎根行业多年的杨卫东来说,从百姓小生活,到城市大建设,化学无处不在。

作为国内最大、全球前三的丙烯酸生产企业,卫星化学的产品应用领域也如同“卫星”一般,辐射到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比如,丙烯酸酯可应用于黏合剂、环保涂料、工业涂料、造纸乳液、纺织乳液等,涉及航空航天、物流、风电、光伏、汽车高铁、食品、家装、服装等各个领域。丙烯酸下游主要包括高吸水性树脂(SAP)、EAA等包装材料、电池负极涂覆、水处理剂、减水剂与光固化涂料等。

其中,卫星化学的SAP就是呵护大众健康生活的刚需产品。SAP是一种既不溶于水,也难溶于有机溶剂的水溶胀型功能高分子聚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婴幼儿纸尿裤、卫生巾等领域。经过十余年的自主研发与创新,卫星化学的SAP产品实现了国产替代,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供应商。目前,卫星化学已拥有5条SAP生产线,共计15万吨产能。

在助力绿色低碳生活方面,卫星化学着力布局下游高端应用:开发锂电池电解液溶剂与隔膜材料、适用于硅片清洗的双氧水、可用于光伏胶膜的POE、用于电极粘合的聚丙烯酸(PAA)等产品。

“以一辆氢能源汽车为例,无论是动力系统还是车身材料,都有非常多化学新材料的应用。比如在锂电池的核心原料电解液,就需要用到卫星的DMC碳酸二甲酯,车身里的液晶屏幕需要用到电子级双氧水,防撞性能的保险杠要用到POE。”卫星化学的工作人员介绍。

近年来,卫星化学高端新材料项目不断上新。2021年3月,卫星化学与SK综合化学签署了年产4万吨高端包装新材料(EAA)项目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中国首个EAA项目的落地。

2021年底,卫星化学投资150亿元在连云港新建绿色化学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包括年产10万吨α烯烃与配套POE等生产装置及相关配套工程。去年6月,子公司连云港石化年产1000吨α-烯烃工业试验装置项目进行环评公示,产品包括年产1-辛烯700吨,1-己烯300吨。

今年3月,卫星化学上述千吨级α-烯烃项目已实现稳定运行,达到工业试验装置预定目标。其中,1-己烯产品质量达到国内行业标准;1-辛烯为国内首创,国内尚无生产装置,全部依赖进口,此次对标进口样品质量均已达标。

α-烯烃是制约我国POE、高端聚烯烃和高端润滑油产业的关键原料。卫星化学自主研发的α-烯烃技术也是公司建立乙烷、乙烯、α-烯烃、高端新材料一体化产业链的关键环节。α-烯烃工业试验装置开车成功后,卫星化学将加快向低碳化学新材料科技公司的转型升级。

“首先我们的轻烃一体化布局要强链、补链,其次是集中资源,发展好α-烯烃等新材料。收入增量主要还是在新材料方面。”杨卫东说。

(图源:企业供图)

标杆项目注入强动能

谈到卫星的高质量发展,绕不开公司的标杆项目——连云港石化项目。

乙烯被誉为“化工之母”,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化学产品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以来,我国乙烯生产以“油头”(石脑油裂解)路线为主,“气头”(乙烷裂解)路线占比很小。相较于“油头”,“气头”具有成本低、收率高、投资少、污染小等优势。

2017年12月,卫星化学设立连云港石化子公司,并与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连云港徐圩新区)签订连云港石化项目合作协议,建设中国第一套乙烷裂解制乙烯装置。这一项目规划建设年产135万吨PE、219万吨EOE和26万吨ACN,总投资335亿元。

对卫星化学来说,连云港石化项目是公司轻烃一体化产业布局的重要环节,将为公司发展低碳化学新材料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对行业来讲,项目建成则将大幅降低我国乙烯的对外依存度,推动中国乙烯工业的自给和高质量发展。

据杨卫东回忆,2018年3月连云港石化项目一阶段开工时,工地还是一片滩涂,前期围土就花了一年多时间。项目主要建设时间正好赶上疫情严重的时期。到了2020年5月,工地上已经是风沙扬起,装置林立了。“我们项目跑得很快,当时江苏省委领导来视察,就惊讶于项目进度之快。”杨卫东说。2021年5月,连云港石化一阶段项目就实现了投产。

2022年8月27日,连云港石化二阶段项目一次性开车成功,标志着公司连云港石化项目全面建成投产。

在生产准备过程中,杨卫东还带领公司突破了原料供应的瓶颈。尽管“气头”路线绿色、经济,但我国乙烷资源匮乏。经过详尽调研和多次赴美谈判,2018年3月,卫星化学与美国能源传输公司达成合作,中国石化发展史上同时也是美国页岩气革命以来第一份中美乙烷贸易协议生效。

从锁定货源,到获取码头使用权、再到完成乙烷船舶建设,攻克一系列难关后,2021年2月22日,全球最大乙烷运输船(VLEC)“Seri Everest”号靠泊连云港禾兴码头,完成了首次卸货。由此,连云港项目原料全球供应链的“大动脉”顺利打通。如今,卫星化学已牵头组建了拥有14艘VLEC船的大型运输船队。

对于连云港石化项目的运营成绩,杨卫东表示,“从达产达标来讲,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从效益看,今年基本上可以达标,甚至是超预期的。”

目标瞄准世界化工50强

连云港石化项目的打造,使卫星化学在C2产业链具备了先发优势。卫星化学的“双五计划”也达成了一半。

2017年,卫星化学制定了“双五计划”, 2017年至2021年,公司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是连云港基地的建设和投产;连云港石化一阶段项目2021年投产后,当年就为卫星化学贡献了约78亿元的营收,增加毛利近29亿元。

在C2产业链的带动下,卫星化学2021年实现营收285.57亿元,较2020年的107.73亿元大增165%。2022年,公司营收再上新台阶,达到了370.44亿元。

去年,原油价格居于高位,叠加国内PDH装置迎来扩产浪潮,丙烷价格居高不下。同时,俄乌冲突加剧欧洲能源危机,拉动全球天然气价格暴涨,乙烷价格也水涨船高,成本端的压力拖累了公司盈利。卫星化学2022年净利润为30.62亿元,较2021年的历史最高盈利(60.07亿元)减少近五成。

对于乙烷价格的剧烈波动,卫星化学判断是地缘政治等极端情况造成的,不具备中长期持续性。杨卫东介绍,去年原料价格从年初涨到了三季度,涨了三倍,四季度开始回落,目前已经回到了正常的价格区间。“对我们来讲,已经触底了,4月份已经明显回暖,一是产品更顺畅,二是价格还可以,从我们来讲最核心的还是利润,利润在往上走。”杨卫东说。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也是卫星化学国际业务的丰收年,公司海外业务营收增长近四成,达到73.29亿元,占比提升至接近20%。

能在海外市场跑出来,杨卫东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公司产品做到了领先,另一方面是真正了解了海外市场的需求。“原来感觉我们的产品挺难卖进欧洲市场,但现在发现还可以。他们有他们的规则,过去只是不了解他们而已。之前我们都是通过贸易商做,现在我要求找到实际的终端用户。熟悉终端用户,你才真正了解这个市场。”杨卫东说。

卫星化学在年报中也表示,近年来,海外装置稳定运行的不确性增加,推动海外下游厂家向中国相关企业开拓合作业务,公司稳步布局海外市场。

当前,卫星化学正在推进第二个五年计划,公司2022年至2026年的重点是建成以轻烃一体化为核心,打造低碳化学新材料科技公司。

畅想卫星化学的未来,杨卫东提出,2026年前后,卫星化学要上榜世界化工50强。他表示,世界化工50强的收入门槛在100亿美元左右,公司有信心实现。

责编:张骞爻

摄影:黄剑波

校对:高源

标签:

热门资讯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