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腰部以下的GP来说,今年的目标是“活下去”。
(资料图)
近期,记者接触到一家机构,他们去年一年竟然设了十几只基金。记者不禁疑惑:现在募资形势这么严峻,况且他们还不是一家头部GP,募资能力这么强?再一问才发现,原来这些基金每一只仅有几千万元规模,最大的也不过1亿元左右。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基金每一只只投1-2个项目,而且都是先找好了项目才去募资的。
不久后,记者又遇到一家管理规模在30亿元左右的、专注垂直领域的中小型GP,他们近期在募集盲池基金失利之后,打算分拆做单项目基金,还打算找家族办公室募资,原因是,高净值人群和家族办公室更想和他们合作投资具体的项目。
只投一个或几个项目的单项目基金或专项基金,在2023年的创投圈悄然火了起来。事实上,这并非什么新鲜策略,但用的人多了,就能反映当下的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很显然,单项目基金是资金趋于谨慎、募资形势越发严峻的真实写照。
相比于盲池基金,专项基金由于投资项目数量少,资金量小,所以募资周期和投资周期都能大大缩短。此外,LP也能清晰地看到钱的去向,大大增强了对GP的信任感和参与投资的决策感。当然,由于资金过于集中在单一项目或者几个项目身上,投资风险也会更高一些。
近期跟记者交流的GP们无一不感慨:对大部分机构来说,盲池基金真的越来越难募了。有一家GP负责人甚至透露,有些机构募的盲池基金也并非真正的盲池,也会先将几个锁定的项目份额组合在一起优先给到LP,剩下的盲池部分由机构自己出资,再配点其他的社会资金。
实际上,“不提前准备好几个项目都别想敲开LP的大门”已经成为募资圈的共识,尤其是向政府引导基金募资,有好项目意味着招商引资的效率可大大提高。而对于普通的高净值LP来说,之前投的盲池基金多年后发现DPI很低,也不知道投了什么项目,哪些赚了哪些亏了,回款周期也比较慢,就更偏向于这种确定性强的单项目基金。
仔细观察这些单项目基金或专项基金所投项目的特点可以发现,这类基金大多会选择优质的后期项目。首先,项目的发展阶段大多数都是中后期,甚至成熟期就差“临门一脚”了;其次,这些项目一定是细分领域中的“绩优生”。这两点恰恰满足大部分LP对投资回报的诉求。
但问题来了,都在削尖脑袋挤进符合上面两个条件的优质项目,但市场上的这类项目本来就少,尤其是在经济下行之下,这类项目肯定会遭到疯抢,投到这种项目的难度就大大增加,这意味着,对GP的能力挑战已不仅仅是行研做得有多扎实、投资能力有多专业,还要求其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
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资金哄抢单一项目之下,估值也随之被推高,泡沫越吹越大、风险也就越来越高,原本是优质项目,但被资本“催肥”之后也有可能“虚火过剩”。实际上,在如今的二级市场上,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背后的一众投资人都无奈“被埋”。
再者,一个优质的明星项目,往往会更挑GP。对GP的要求是,要么有产业资源、要么有品牌背书,因为他们根本不差钱,要的更多是一些其他方面的赋能。单项目基金用什么来打动项目方,也值得思考。
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采取专项基金策略的机构,意味着一直处于一边募资、一边找项目、一边投资的常态中,这同样考验机构的募资能力。
有人会质疑,在严峻的募资形势下,VC已经被异化,原本干的是发现创新、投资创新的事儿,如今却干了FA的活儿,给LP找项目撮合投资,最多自己拿点管理费。长此以往,VC会丧失创新投资的能力,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就更难走向市场、创造价值。
单项目基金究竟是“权宜之计”,还是长久之计?想必大部分机构都会认同前者,毕竟谁都想在子弹充足的情况下自由地投资。但如今,活下去才是王道。
校对:王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