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程丹
全面注册制下,新股发行趋于平稳。主板注册制首批新股在过去4天里,并未出现破发或疯炒的情况,10只新股涨幅在20%~186%之间,市场化的估值定价体系经受住了考验。
(资料图)
近期陆续又有新股发行申购,常态化发行已成定势。市场人士表示,全面注册制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将会被强化,尽可能实现价格发现的功能,拥有良好持续经营能力、治理更为完善的公司将会发展壮大;反之,基本面较差、依赖于概念炒作的公司会被淘汰。
主板注册制首批
上市新股运行平稳
4月10日,主板注册制首批10只新股正式登陆A股市场,分别为沪市主板的中重科技、中信金属、常青科技、江盐集团、柏诚股份,深市主板的登康口腔、中电港、海森药业、南矿集团、陕西能源,代表着全面注册制下的交易新规正式实施。
截至4月13日收盘,4天的交易时间中,上述10只新股并未出现破发或疯炒情况,以发行价计,总体涨幅在20%~186%之间,其中,中电港涨幅最高,其次是登康口腔、海森药业、柏诚股份,涨幅最少的陕西能源也有20.1%的涨幅。
总体来看,主板首批注册制新股开市运行平稳,市场化估值定价体系经受住了考验。从新股发行阶段来看,注册制下市场化定价发行打破了过去“23倍市盈率”的隐性限制,定价弹性大幅提升。10家主板新股市盈率在20倍至40倍之间,发行市盈率最低的为中信金属(20.21倍),最高的为陕西能源(90.63倍),10家企业募资总额为212.11亿元。
根据新的交易规则,主板注册制新股上市后的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从第6个交易日开始涨跌幅限制为10%,且上市首日即可纳入融资融券标的,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在新股上市首日即可开展两融交易,这也意味着新股上市后股价波动较大。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认为,在全面注册制下,23倍发行市盈率隐性红线被打破,投资者的乐观预期将会提前反映在新股定价中,新股发行价格相应会偏高,因此上市后的上涨空间可能受限。
“打新的预期收益将明显分化,这将考验投资者的分析能力和选股能力,盲目打新的策略并不可取,推荐投资者应重点关注掌握核心技术、符合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企业标的。”李湛表示。
常态化发行成定势
近几日,证监会陆续同意了航天南湖、威士顿、江苏翔腾等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另有企业美利信、民士达进行申购,常态化发行已成定势。
德勤中国预计,2023年全年A股市场可能有430只至510只新股发行,募资额大约在6200亿元至6990亿元。其中,科创板可能有120只至140只新股,融资3050亿元至3400亿元;预计创业板有150只至170只新股,融资1850亿元至2100亿元;上海和深圳主板大约有60只至80只新股,融资1110亿元至1250亿元;北交所大约有100只至120只新股,融资200亿元至240亿元。
中信证券研究团队测算结果显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后,新股市场将实现平稳过渡,预计A股市场年度融资额约为5500亿元至6000亿元。
“全面注册制下将加快新股上市节奏,新股的稀缺属性将大大降低。”一家券商资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市场更青睐基本面较好、成长性靠前的标的;而股市长期是称重机,市值将成为反映稀缺性的重要指标,越是稀缺的公司,就越有潜力成为大市值的股票,并成为股市成交的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与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相配套,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将进一步完善,促进投融资双向扩容,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叠加退市规则的深化与退市机制的畅通,将有效促进一二级市场动态平衡。
加快投资端改革,构建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环境尤为重要。证监会召开2023年系统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
李湛认为,当前A股市场仍以散户投资者为主,短期资金占比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A股市场非理性下跌时有发生,接下来还需多措并举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进场,更好发挥长期资金“压舱石”的作用。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认为,针对中长期资金,可进一步细化不同持股期安排的差异化税费制度,对于持股期限较长的主体,给予优惠的所得税、印花税、交易费等税费激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