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一些互联网企业垄断的批判声不绝于耳,从数字规模到社区团购,从挤压菜贩生意到不正当市场竞争。
其实,关于互联网企业运营模式的争论不是今天才有,滴滴当年遭遇过,共享单车也遭遇过,淘宝及京东都遭遇过。这种批判实际上反映出中国互联网发育速度之快,同时也必然触动到了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其中包括我们的部分学者和一些传统产业的经营者。因为他们默守着传统的知识架构和经营理念,还没有完全适应互联网世界对现实带来的革命性冲击。
低价和补贴符合市场规律
其实许多服务业的经营主体初期进入市场时,都会采取低价吸引顾客的经营方式,这需要根据自己的资金能力、未来的品牌信誉以及客流量进行初步的判断。企业应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确保品牌形成后,能通过客流量的扩大而获得正回报。
一个例子是上海的Costco,刚开业的头半个月,店里的商品价格极其低廉,即便是市场供应极为短缺的茅台酒都是平价供应。开业头几天,许多人去抢购,成为当时的新闻热点。随着降价幅度的逐渐减少,客流量开始恢复常态,能留下来的顾客还是看重商品的价格和质量。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开了一家“北京烧鹅仔美食城”,曾经火了很多年,这家店在开业期间半价经营,食客对菜肴口味、质量认同,顾客盈门,再后来陆续在全北京开了很多家店。但是由于管理水平没有适应客流量的增长,最后倒闭。
互联网企业大多是通过免费和低价等方式来吸引流量,这是普遍的做法。从淘宝开始,到网约车的低价经营,再到共享单车的免费使用,还有美团和拼多多的低价竞争,无不是通过补贴的方式先占领市场,之后形成品牌影响力,最后形成大规模流量,这种方式应该是正常的市场经营行为。互联网的媒体,例如新浪、腾讯和今日头条等,都是以免费阅读新闻的方式,聚集起巨大的读者规模,之后吸引广告投入,进而形成对传统纸媒的替代。
互联网应用必须通过规模化经营才可以得到收益,这是与传统零售商贩的本质区别。因为初始进入的价格低,而且要维持很长时间的市场优势,所以只有扩大流量,实现规模化,才有可能挖掘出大数据的价值。同时,规模化经营可以拉低单位成本,实现规模化收益。例如,网约车就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按照大数据的方式统筹管理,并掌握出行规律,才能提供精准的服务。如果没有规模化,就不可能有数据支撑按时按点为乘客提供服务,也不能通过大数据监测确保乘客安全,这都是规模化和数据化的应用结果。
互联网经营的特点是资本和技术的结合,才有可能通过补贴来占领市场,但是并不是所有补贴策略都能成功的。目前大家看到的只是市场上成功的企业,但其实失败的才是大多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互联网企业的补贴也同样面临市场检验。
当年共享单车市场有多家企业竞争,但是能留存下来的却仅有几家,多数均因为资金困难,或倒闭,或被其他企业所收购:ofo倒闭,多名高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摩拜历经磨难,最后被美团收购。在网约车行业,破产企业同样不少,优步、易到都曾经风靡一时,但现在已不见踪影。现在市场上的网约车公司,也就剩下以滴滴为代表的几家了。美团和百度曾争夺外卖市场,美团坚持通过补贴竞争,而百度外卖坚决不补贴,最后市场做出了选择,百度外卖落败退出。
互联网不会完全替代传统经营方式
随着电商平台的崛起,曾有学者预测,未来的城市会发生改变,门店经济和商场经济将不复存在,但是到今天为止,这些预言并没有成真。原因是市场的需求和消费场景都是多样化的,人们确实会选择从网上购物,但并不会放弃逛街购物的体验,电商并不会简单地替代实体店。各种零售和餐饮门店也会利用网络和外卖的平台,宣传自己的品牌,顾客可以在实体店和外卖中选择。在某些场景下,无论服装还是餐饮或是鲜果蔬菜,人们都会亲自体验之后才决定是否消费。
同时,小商小贩也会利用互联网来扩大品牌影响,或者是方便顾客消费,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使用二维码收款。对于老人来说,出门购物、买菜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且有益于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
因此,互联网不会完全替代传统的经营方式,两者会长期并存。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导致既有利益结构的调整,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互联网时代。
标签: 互联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