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在的市场,大家应该都深有体会,昨天还是阳光明媚,今天可能就是乌云密布,热点的切换非常快,追高就会被套。指数在区间震荡,迟早会选择方向,我们要理性地看待市场,就这种处于相对低位横盘拉锯的形势;
别找一大堆理由去极端看多,谁也不能保证前低点能有效支撑,这一轮下跌从3708点以来,就是中小级别的下跌趋势;
筑底能否成功,是不是下跌中继,目前根本无法定论,趋势为王,抢完反弹就应该及时落袋为安。
第一个选股条件就是:股价整体要处于上升趋势中,或者是完成了有效的突破性转折,这真的是首要条件。
我不喜欢抄底,但在相对低位的阶段性底部区域,抢个反弹还是有这个能力的。行情在没有完成有效的突破性转折时,中长线就不具备布局的条件。
指数要形成新的上升趋势,就必须要突破站稳3500点,也就是反弹以来受阻的高点,高点无法抬高上移,就顶多是下跌之后的技术反弹。
只做上升趋势,适用于任何时期的市场,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股都是全部翻完,其实我并不觉得很费时间,一些个股一眼扫过去,估计也就一秒钟就被我剔除了,也就是那些整体处于下跌趋势中的个股。
扫完一轮之后,多少处于下跌趋势中,哪些处于上升趋势中,上升趋势中的个股大致上在哪几个板块里,一目了然,这样对整个市场都心里有点数。
总而言之,光靠技术形态的分析显然是不够的,脱离了实际盘面,那就是纸上谈兵。所以才会每天把自己所接收到的市场实际盘面信息分享给大家。
虽然不能保证完全正确,但至少不会脱离实际盘面。给出的策略、思路也还算符合预期。
炒股的7条原则
从大亏到大赚,时刻提醒着自己恪守这7条原则,如果你已经把炒股当成第二职业来做,并且也想保持稳定收益,那么请用心品读下面内容,注意收藏!
1、顺势而为顺的是大势,也就是大环境。整体行情都处于下跌趋势中,或弱势中,就不应该老想着去火中取栗。侥幸的以为每天都有大涨的个股,其实大跌的个股更多,一味的追求小概率事件的发生,终究是条不归路。
2、追涨杀跌是右侧的核心,但不是追高杀低,何为高?短期涨幅过大的就是高,不是价位,是整体的趋势幅度,眼睛不要光盯着那些短期暴涨几倍的个股,而忽略了其实更多的是存在巨大风险。
市场处于反弹中,个股反弹15%以上就算高,市场处于上升趋势中,个股翻倍就是高,要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去定义,物极必反,涨多了就会下跌,调整是股市正常的运行规律,可以等它调整充分之后;
再次发起上攻时再做布局的考虑。追涨是追击把握进场的时机,关键在于股价趋势,以及所处位置,跟价位并无关系。交易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模糊的正确远胜于精确的错误。
3、宁愿错过,也不要犯大错。很多人会因为担心错过大牛股,而明明知道股价已经进入调整周期了,却不去规避。要清楚,你永远不知道主力会调整洗盘多久;
会打压股价至多少幅度,又会在哪一时间再次拉升,甚至有些个股会一去不复返。离场规避并不是不看好它,而是不参与调整,与其整天担惊受怕,不如离场观望,耐心等等再次上攻的信号出现。
4、在股市中,要把自己看成是墙头草,要学会借势,不管之前有多看好行情,只要不符合预期,或者之后的运行与自己的判断出现背离时,就要严格的重新审视自己之前的研判,市场永远是对的,那么错的只能是自己。
试图跟市场扳手腕,冥顽不灵的人,结果可想而知。注意,墙头草不是一天一个判断,是基于长期判断上,去把握中、短期的波段。比如说当前行情,我一直以来的判断就是筑底,那么盘面实际情况是迟迟无法放量突破震荡区间,形成新的上升趋势,那么短期内就大概率会再次下探寻求前低点支撑。而我对于长期的判断是,再次下探其实是为了夯实底部,为了之后更好地上攻打下基础。
5、不能老想着追求短期暴利,要克制这种贪婪的思想,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钱。短期获利再多,都不能代表你会有长期稳定下去的能力,成功率才是重点,不然怎么得来的,就会怎么还回去。对于成功率是有一个误区的;
有些人10次做对九次,结果一次犯错回到原点,所以当我经过几次归零的洗礼之后,对于规避回调,做好风控便更为的严格。
6、懂得认错,任何的技术战法都不是百分百的,一旦发现股价的运行与自己的判断出现背离了,最好的处理方案就是先离场,再度审视之前的依据以及研判。对于一只个股的分析研判;
有时候空仓时会使你更加的清醒、客观、冷静。如果执行不够,那么不妨假设自己并未持有该股,问一下自己以当下这只个股这样的形态走势,会不会去介入,重新给出逻辑和依据。
7、不能只去寻找一只个股能够上涨的理由,这样会使自己主观意识地觉得它会上涨,而导致不去做好应变措施。即使是小概率的意外事件,也要准好心理准备,制定好应对措施,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那些不告诉你怎么去制定应变措施的人,千万要注意。一味地看多或看空,就是一种顽固思想,不认错,不懂变通,不以实际盘面为基准做分析,这跟碰运气,胡乱猜测没有区别。
心态源于技术操作能力,以及生活本金压力。所以增强自己的技术分析以及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要知道一点,进入股市的本金一定不能影响到生活需求。